微信咨询: y1518123 客服QQ:1033986215
客服热线: 13653670583  (09:00~18:00)

姓氏趣谈《百家姓》的来历<<返回

姓氏趣谈

    “姓氏”人人都有,但并不是人人都知道我们的“姓氏”是怎么来的。中国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姓氏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继承祖先留下的“姓氏”的同时,还应了解祖国悠久的文化,了解我们姓氏的渊源。

    姓氏是怎么产生的

    “姓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姓是随母亲的,所以,中国许多古姓大多是从“女”部的,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

    现在我们常说的“姓氏”,其实就是指“姓”。然而在秦汉以前,“姓”和“氏”并不是一个概念,“姓”早于“氏”出现。“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而“氏”则是逐渐向父系社会转变时出现的,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帝王、大臣,贵族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追加的谥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而普通的平民有姓、有名,却没有氏。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姓”和“氏”才合二为一。到了西汉时期,“姓”和“氏”彻底变成了一个整体,同我们现在的姓氏概念是一样的了。

    姓氏的出现究竟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遇到同姓的人,常爱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姓”在早期的确是区别血缘亲族的重要依据。在婚姻方面,“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姻。如春秋时齐国的栾氏姓姜,晋国的栾氏姓恒,就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以通婚。那个时期虽然女权已逐渐衰退,但女子的姓,依然是区别血缘亲族的重要依据,女子的姓比名更重要,人们往往在待嫁的女孩子姓前面加上排行,以区别她们。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孟姜女,其实并不是姓孟,而是姓姜,孟是她的排名,在古代,一般给一个家庭里子女长幼排行的次序是孟(伯)、仲、叔、季,即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女儿。

    古人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很早就发现了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在当时,姓氏的出现有效地遏制了近亲通婚,对于人类体质和智力的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姓氏演变到现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同姓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有血缘关系,所以,这层意义已经逐渐淡化了。

    查查我们自己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来源比较复杂,总的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诸侯以受封国为姓氏,卿大夫以封地或新居地的地名为姓氏,如:齐、楚、燕、赵、宋、鲁、卫、吴等。
    
    ·以爵位和官职为姓氏。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

    ·以祖先的谥号或字为姓氏。如:文、武、成、景、昭、孟孙、季孙、仲孙等。

    ·以技艺或职业为姓。如:卜、巫、钱、贾、陶等。

    ·以原始崇拜物为姓。如:龙、马、牛等。

    ·以所居地特征为姓。如:李、桑、石、杨、柳、东郭、西门、东门等。

    ·以少数民族的译音为姓氏的(多为复姓)。如:长孙、慕容、呼延、宇文等。

    《百家姓》的来历

    我们所熟悉的《百家姓》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与《三字经》、《千字文》一起,俗称为“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材。据专家考证,它是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编辑、装订成册的。

    《百家姓》虽以“百家”为名,其实里面收录的姓不止一百个。北宋(公元960年)时编写的《百家姓》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单姓444个、复姓60个。实际上,中国的姓氏远远超过百家姓所记载的数量,发展到后来达到4100个,但常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据考证,《百家姓》中前四个姓氏的排列是有特别的讲究的:第一名是“赵”姓,因为《百家姓》是宋代儒生所作,而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否则编撰者恐怕就会有“欺君之罪”;“钱”姓排在第二,因为它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而《百家姓》的编撰者正出身吴越地区;“孙”排在第三,是因为当时吴越国王钱俶的正妃姓孙;“李”姓排在第四,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的缘故。前四个之后的顺序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了。

    人口最多的姓是哪个

    中国究竟哪个姓的人口最多呢?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根据2007年中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的最新统计,“王”姓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25%。但这个统计和排名跟2006年1月中国科学院的统计有差別。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主持完成的调查发现:李、王、张三个大姓人口均接近1亿,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

    参考书目:

    《不可不知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毛峰编著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肖芃 著,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说名道姓》,张港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