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谥号的讲究<<返回
						现代人,网名可能不少,但名字却只有一个,连别号也少有人用。古人却不然,名、字、号、别号一大堆;九五之尊的皇帝就更不用说,除了这些,还有庙号、年号、谥号等。
    下面,主要想和大家聊聊皇帝谥号的讲究。
    一、什么是谥号?
    所谓谥号,类似于盖棺定论。指的是用一两个字作为对一个人人一生的概括性评价,在其死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具体而言,这个某人,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
    这个概括性评价的依据,就是该人一生的生平事迹、品德修养。
    二、谥号的演变
    1、始于西周
    相传,谥号始于西周。虽然开始的年代上有争议,但总归都在西周。
    因为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就是谥法的开始。近代考古学则认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
    后来,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
    2、秦始皇曾经废除谥号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人死后后人给的评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就把它给废除了。而且,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
    3、西汉又恢复谥号,并传承至清末
    刘邦建立西汉后,又恢复了谥号。以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一直流传到清朝末年。
    可以说,几乎每个皇帝都有谥号。即便是朝代灭亡了,亡国之君也不用担心,改朝换代后的新国君还是会给他们确定谥号的。比方说隋炀帝的谥号,就是唐朝给的。
    4、谥号的字数越来越长
    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一般为为一个字或二个字,如西汉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光武帝等等。
    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
    唐以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尤其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最常,竟长达二十五个字。
    三、谥号的特点和分类
    1、谥号的特点
    一是必须要符合死者的为人。
    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