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咨询: y1518123 客服QQ:1033986215
客服热线: 13653670583  (09:00~18:00)

二次改名折射时代变化<<返回

倘若你问别人的姓氏,他会不加思索作答;而当问到名字,有些人就会犹豫一下,看清问者为何人才作答。因为他们有着两个不同的名字:一个是家人认可的;一个是朋友认可的。当年“文化大革命”曾经是红小兵、红卫兵,现已是6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很理解这些二次改名的人所遭遇的尴尬,毕竟在那个“激情年代”,将自己的名字一改再改的人为数不少,这段插曲给人留下了长长的嗟叹。

  爹妈起的名 吓出一身汗

  老一代广州人起名爱图“意头”、求吉利,对“贱名好养”说法尤其在乎。生了个女儿,希望再添一个男丁,女儿的名字就叫“亚男”;生了男丁欲再生“千金”或怕儿子养不大的,就起名“虾仔”、“虾女”、“仔”。据一份二十年前广州市公安局的人口资料数据显示:本市最大的姓名“家族”,当数名叫“梁妹”者,足足有2400余人。同名同姓而性别不同者众多,凸显了广州市民起名的随意性。

  殊料,1966年的文革之火竟烧到广州人的名字上。家住广州长庚路(现人民北路)的陈氏,被附近一小学的红小兵把大字报贴到陈宅大门上,勒令他们的同学陈镇民改名,大家指出,“镇民”这一名字居心不良,歧义反动。年仅13岁的陈镇民吓得魂不附体,其父母拖着颤抖的双腿赶去派出所把“陈镇民”改为“陈卫民”,这才放下心来,换来“安乐茶饭”。